一 亲子矛盾面面观

家长的困惑1:没有共同话题

曹女士:公司职员

我很想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平时喜欢和儿子聊天,聊得最多的就是学习。但是感觉儿子越来越不愿意听这个,每次都敷衍了事,有时干脆什么都不说。儿子挺喜欢篮球的,说起篮球来眉飞色舞,每到这个时候,我心里就会来气:一说学习你就烦,提起篮球你就不烦了?有时他约几个同学打篮球,虽然知道运动对身体有好处,可又怕因此耽误学习,弄得自己也很矛盾。眼看着孩子和自己更不亲近了,我心理很着急。我想了解他的内心世界,想和孩子亲近,希望每天能和他有15分钟到20分钟的聊天时间,却苦于没有合适的话题。

家长困惑2:不听我的命令

林先生:机关干部

一天晚饭后,儿子用手机发短信,当时我很生气,给他买手机是为了放学晚或者他外出时好联系,用手机发短信能不耽误学习吗?我就命令他马上把手机关了。谁知他还辩驳,说在问同学事情,我明明看到都发了很长时间,一个事情一两条短信就够了,真是越来越不听话。


孩子的声音1:我和父母话不投机

我和父母几乎不聊天,他们问我最多的就是学习情况,我特烦这个。我妈总认为我考不好是因为我的学习方法没有她的好,非得让我按她的方法背各种课文,连数学都要背。

我喜欢足球,可踢足球也得用背课文做交换。我希望和他们聊足球,聊体育,可他们不懂,也不感兴趣,甚至有时还会发脾气,说整天只知道玩,也不讨论讨论学习。

所以我也没有兴趣和他们聊天,感觉没什么话好说的。

孩子困惑2:家长对我们永远不满意

有个数学小测验,我得了97分,很高兴,心想这样妈妈肯定会夸奖我的。

可当我颇为得意地告诉妈妈时,她一脸不屑:“我听说这次考试题目很简单,好多同学都考100分!”……家长永远只看到我们的缺点,看到别人家孩子的优点。


更多孩子的心声:

1.你要是觉得人家的孩子比我好,就让他(她)当你的孩子好了,何必老拿我和人家比呢?

2.妈妈趁我上厕所的时候翻我的房间,结果什么也没发现,我觉得妈妈一点都不信任我,更不尊重我。

3.我觉得世界里就只有“不要”,没有自由,没有主见,什么事都是由大人来安排,没有了生活的乐趣。

4.妈妈经常说脏话,可我不想听她这么说。

5.老爸,我的学习我做主,你的计划不能执行!

6.在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需要的是一个包容和理解的妈妈,而不是出口伤人的妈妈。

(P8)对于这些矛盾,我们是否可以不在乎,或者说不必要往心里去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国内的相关研究也指出:亲子沟通的质量直接影响孩子的同伴关系、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而高质量的亲子沟通指亲子间都能敞开心扉,父母能关注到子女成长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性格和心理健康问题;子女也能换位思考,理解体谅父母。可见良好的亲子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二  化解矛盾从我做起

您想改善亲子关系吗?您想跟孩子直接融洽沟通吗?先从了解自己开始吗?

测一测亲子关系

下列题目的选项和分数是:很不符合1分、不符合2分、尚符合3分、符合4分、非常符合5分。请父母先作答后计分,再由孩子作答记分。然后比较两者分数差异。

1.不管工作或生活多忙碌,每天都会留时间给子女。

2.能常保持愉快心情和孩子相处。

3.认为孩子能自己面对和解决问题。

4.很少用“你应该”、“你最好”的语气和孩子交谈。

5.认为孩子能快乐生活比成绩好重要。

6.认为孩子犯错和惹麻烦是成长必经的过程。

7.孩子说话时,能耐心专注听完。

8.不论孩子发生什么事,都能站在他的立场,理解其感受。

9.要求孩子做的事都能以身作则。

10.答应孩子的事情都会履行。

11.与孩子谈话时,能了解其内心真正感受。

12.了解孩子的好恶。

13.孩子愿向我倾诉他在外发生的事情和感受。

14.和孩子谈完话,很少批评或指责他。


应用原则:

1.结果分析:总分在52分以下,表示亲子关系已有危机,须及时调整;总分在52到56分之间,表示亲子关系良好,还可加深;总分在56分以上,表示亲子关系很好,请继续保持。

2.做完测验后,请安排一个温馨的情境,亲子共同讨论与分享。特别是亲子间的回答有明显落差的问题,更须彼此坦诚讨论,以减少隔阂,增进情感。


找一找沟通方法

1. 命令者
父母:把电视关掉,立刻回房间做功课!
孩子:关掉就关掉,有什麼稀奇!
2.法官
父母:哭什麼哭,你准是又和人吵架了!
孩子:我被同学撞了,你们不分青红皂白却说我和别人撞了!
3.威胁者
父母:下次再考这种坏成绩,休想再进家门一步!
孩子:不回来更好,反正你们都看我不顺眼!

4.说教者

父母:告诉你多少次要带雨伞,你看你全身都湿透了!
孩子:没带雨伞才清凉有劲,你们真罗唆!
5.万事通
父母:怎麼搞的!不仅字潦草,连画都画歪的,心该画在中间才对!
孩子:老师明明说心脏在人体偏左的地方!
6.斥责者
父母:这麼简单的数学也不会做,简直笨的像猪!
孩子:我是笨猪,那你是笨猪的老爸。

可能大家现在对自己的问题有点认识了,但是进行良好的亲子沟通还需要一些准备功课。

三 良好的亲子沟通准备课

1 认识第二反抗期

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2到5岁和12到15岁是两个特殊的发育时期,以逆反为主要特点,这就是儿童的两大反抗期。六年级的儿童刚步入青春发育期,也进入第二反抗期,亦被称为“心理断乳期”。国外有心理学家则称作“为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战斗的”的时期。

主要表现:

1.反对从属地位,更反对权威式的干涉。

2.观念上易与父辈成人产生“碰撞”。

3.不能自控的情绪波动。

4.反抗的主要指向是父母双亲。

成因集中在下列方面:

1.生理方面:身体的加速成长,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但他们在知识、经验、能力方面处于半成熟状态。这就造成成人感与半成人现状之间的矛盾。

2.心理方面:由于自我意识的飞跃发展,使他们在心理上要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因为发展的不协调,他们的心理能力明显滞后于自我意识。

3.其他因素方面:外界教育要求都激励他们产生“长大成人”的责任感,此时的孩子知识增加、视野拓展,对很多问题也有了自己的评价标准,因此当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阻碍时,就会引其反抗。

青春期的孩子观念和想法与父母常常不一致,同父母的关系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一方面处处希望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像成人一样被接纳;另一方面又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认同和帮助,表现出既要依靠父母又想摆脱父母的矛盾心理。

这时候,如果父母有过强的权威意识,就容易引发孩子心理上的抵触情绪和不信任感,产生分歧和距离。父母在高权威意识的情况下与孩子进行沟通,效果不佳,因为沟通的方式无法平等,其目的不是商量,而是为了更好地控制孩子,这会加重亲子之间的隔阂和矛盾。

2.了解孩子

关注孩子的感受

在对北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你觉得父母亲最关心你的哪个方面”中,73.9%的学生选择了“学习”; “最希望父母亲关心你的哪个方面”,只有11%的学生选择了“学习”,52.2%的学生选择“情感、感受”。由此可见,家长最关心的方面和孩子最需要被关心的方面产生了一些矛盾。

所以,要对青春期的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关注孩子的感受是第一步,首先认可了孩子的感受,然后再找到教育的契机,才能够获得有效的教育效果。其次还需要对孩子的诸多方法进行了解。

(1)了解孩子的身体状态

了解孩子的身体状态,不仅是关心孩子的饮食、冷暖,有没有生病等等日常生活中必须要了解的内容,而且还要了解孩子的身体发育状况。

青春期阶段,孩子会发生生理上的变化,男孩子会有遗精现象、女孩子会来月经,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反应。此时的家长需要给孩子们以及时的关照,也需要简单传授一些生理卫生方面的基本常识。家长坚持正面的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身体,比孩子们自己从大众传媒渠道非正常地了解“男女之事”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更有利。有63.0%的北大学生家长认为,“对孩子进行与性有关的健康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

(2)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动和思想动态

 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会有一种独立的倾向,也更容易冲动了。家长需要了解和掌握孩子的心理活动状态和思想动态。孩子的思想动态是每日都会发生的,需要家长及时地了解、分析或化解孩子思想上的“疙瘩”。

 此外,在青春期到来时,孩子们会对异性产生一些“朦胧”的感觉,这是正常的反应。

 调查显示:有39.7%的北大学生有过所谓的“早恋”经历。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所谓“早恋”常常“谈虎色变”。其实细分析起来,发生在小学生男女孩子之间的亲昵举动不过是对大人行为的模仿,在青春期到来时男女孩子的接近不过是对异性进行了解的需要。到了高中阶段,孩子们因为课业负担重、学习和考试的压力大,男女孩子之间交往的密切实际上是缓解紧张心理的一种办法。家长没有必要对此大惊小怪,更没有必要上纲上线。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学会正常与异性的交往,帮助孩子了解爱情与好感是两回事,根据孩子的心理状态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就可以了。

 一个来自天津的北大学生的家长是这样回忆自己的教育故事:

 她高一时和我们说,班里有同学给她起哄,说有男生喜欢她。我们就先问她怎么想的。她说,也不讨厌那个男生,就是老有人起哄烦。同学之间正常的交流都困难。我们一看孩子本身挺正常的,就告诉她大大方方的,该干嘛干嘛。别人起哄一看没效果,就不起了。虽然我们这么说,但是我们总注意这一阶段孩子有嘛反应。

 一段时间后,觉得她挺正常的,学习也没影响。我们就问过她一次,还有人起哄吗。她说有,但是我不理他们,起哄的人是想影响我的学习。过了一段时间,她说那个男生约她去麦当劳。我们说这件事你自己决定,但是你应该明白,现在你们的任务是学习,还有和同学说话要大方,要正派。

 后来,孩子告诉我们,她跟那个男生说好了,要好好学习,可以在学习上互相帮助,但是以后不再出来单独活动了。她还特别高兴,说换了别人的父母,肯定上升到早恋的高度,批评教育加跟踪了。拍着我们的肩膀说够哥们,够朋友,让我们放心,自己会好好做人的。

 对这件事,这位北大学生是这样说的:

 我的父母真是太好了,他们信任我、支持我、指导我,在我遇到这方面困扰的时候给了极大支持和帮助。

(3)了解孩子的朋友圈子

看看孩子和什么样的人走动得比较频繁,经常给哪些人打电话,你就知道孩子在和哪些人交往。在社会交往中,孩子会遇到一些影响他成长的思想。

北大国际关系学院有一个来自北京的男生,他说:

我是初一下学期才开始懂事的。契机是一个朋友的一句话。那个时候我酷爱玩电子游戏,当时我一个朋友也是我的同班同学给我讲了一个道理,我的朋友说,你玩了这么长时间的游戏得到什么了?一副眼镜而已。听了他的话我幡然醒悟,再也不玩游戏了,现在看到有些大学生还兴致勃勃地玩游戏不禁从心底里感到可笑。

好朋友就是一本好书,可以受用无穷。家长们需要了解孩子的朋友圈子,帮助孩子交到好朋友,让孩子终身受益。

(4)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孩子的主要活动场所外乎家里和学校。因此,家长需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这种了解不能停留在简单地问问孩子的考试成绩上,而是对孩子在德、智、体全方面表现的了解。做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配合。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专门讲述“家校配合”的问题。

3.接纳孩子

在孩子表现状态最不好的时候,看到他的闪光点、优点,是一个优秀父母的试金石。

4.尊重孩子

(1)尊重人格

  孩子也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教育只有在尊重人格、维护尊严、保证权利的前提下进行,才可能培养出“人”来。

(2)尊重隐私

青春期的孩子喜欢被当成大人对待。因此,父母应该给孩子一些空间,允许他们保有自己的隐私。所谓一些福尔摩斯的侦查举止,其实都不该出现。例如偷听孩子打电话,偷看孩子日记,或者是上网看孩子的留言等等,这些行为美其名曰是为了了解孩子,事实上,家长做了一个很糟糕的示范——只有我们自认是在关心别人,就可以不在意别人的隐私。而这往往是破坏孩子对家长信任度的首要杀手。

(3)尊重孩子的选择


北大学生案例

陈斯超,大学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04年赴美国莱斯大学工程学院计算与应用数学系攻读博士学位。

“两代人看《江姐》”——尊重孩子的选择

    记得还在我的中学年代,我得到了一本歌剧《江姐》的剧本,如获至宝。在课余,我们班的同学就把歌剧中的主要唱段都学会了。再后来,一曲《红梅赞》唱遍了神州大地。到了影视技术发达的年代,《红梅赞》、《绣红旗》成了卡拉OK怀旧歌曲之必选。

    在上世纪末,我从音像制品市场上买到了歌剧《江姐》的VCD,虽说故事情节和主要唱段早已熟悉,但当时已近知天命的我仍然看得泪流满面,不能自已。感动之余,我写下了一篇观后感,文中有这么一段:

    歌剧叙述的是以江姐为代表人物的革命先烈在敌占区和监狱里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故事。监狱里,江姐受尽了毒刑拷打,但革命意志却丝毫不动摇。请看她与特务头子的几段对白:

    ——我可以叫你坐一辈子牢!

    ——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愿把牢底坐穿!

    ——我可以叫你死!

    ——一死有何难,到处是青山;为党能舍己,热血换新天!

    特务头子的“利诱”:有道是好花能有几日红,难道你不珍惜自己的锦绣前程?岁月如流,浮生若梦,人世间有几番明月清风?莫将这幸福安乐轻抛却,为一念之差遗恨无穷。你要三思而行!

    江姐嗤之以鼻:将荒淫无耻作明月,把醉生梦死当清风,你们这帮刽子手,怎能理解共产党人的钢铁意志、伟大心胸!

    何等的大义凛然!端的是铮铮铁骨!

    那时儿子对音乐和音响的欣赏已有一定的“专业”水平了,家里VCD机、CD机、落地音响一应俱全,原装进口的CD碟也装了几大抽屉,什么《莱茵河黄金》、《汤豪塞》、《悲惨世界》、《贝隆夫人》、《猫》等世界名歌剧、音乐剧以及其他很多经典作品,儿子都收藏了不止一个版本。

    我自己看的那么感动的片子,当然忘不了介绍给儿子看,倒不纯粹是革命传统教育,我觉得这个歌剧的艺术水平也是可圈可点的。可是几番煞费苦心的推介,儿子都仅是唯唯诺诺,总不见他拿来看。后来我的文章写完后,就把它拿给儿子看,试图让他也感动一回。哪知儿子接过文稿,看了一遍,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惊讶地说了一句:

   “原来特务头子有那么好的文采!”

    听了这话,轮到我大大地惊讶和愕然了!

    事后细想,也不是儿子这代年轻人忘记过去,更不意味着背叛。从他们懂事后社会就已经多元化了,他们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像我们这一代人那样,老用对/错、美/丑、善/恶、雅/俗、高/低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去观察世界。存在决定意识,社会在前进,人们的生活方式起了变化,思维方式当然不可能一成不变。

    要想孩子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昕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就得看你怎么“讲”了!

    儿子始终没听过我的《江姐》,我们也从未主动拿儿子的《莱茵河黄金》、《汤豪塞》、《悲惨世界》、《贝隆夫人》、《猫》等经典作品来播放,两代人各看各的,各听各的,互不干涉,倒也相安无事。在这种家庭氛围中,儿子有自己与父辈不一样的兴趣与爱好,也学会了人与人之间的保持距离、互相尊重。

 

叶玉婷, 2000年高考以满分(900分)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大学期间连续四年获得奖学金;2004年从北京大学毕业,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rginia)攻读硕士学位;2006年9月起在美国南加州大学攻读搏士学位。

“填志愿”——尊重孩子的选择

    人生要面对的选择实在是太多了。

    怎样运用你的智慧做出一个你认为正确的选择呢?

    这是人生的大课题。我跟小女玉婷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就做了两次这样的选择!

    初中三年级下学期的“一模”、“二模”过后,就到了填志愿的阶段。我下班回家,看着玉婷一个人在房间里对着一大叠的什么物理、数学、英语,全国的、省的、市的奖状、奖牌发呆,我就问:

    “婷婷,怎么啦?”

    “爸爸,你说我怎样填志愿?”

    我毫不犹豫地说:“华师大附中。”因为这是我本人中学时代的梦想。

    “爸爸,我舍不得二中,舍不得我的老师。”婷婷犹豫了一下说。

    听了女儿这句话,我想她长大了,懂得了人世间的许多事情。

    我说:“哦,你有决定啦?爸爸会支持你的决定的。”

    “谢谢爸爸,我坚定了我的决定,我知道怎样填志愿了。”婷婷非常高兴。

    中考完以后,婷婷向我申请说:“爸爸,我想利用这个假期去北京。”

    “谁跟你一道去?”我问道。

    “表姐。”

    “哦,都计划好的。”

    原来她计划好要趁这次旅游去实地参观一下北大。

    回来后我看见婷婷书桌前的墙上多了一张自己画的画——北大我的梦。

    瞄准了奋斗目标后,下来的高中三年学习就更有动力了——高一是全年级第一,高二又被别班的男生挤到第二,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使玉婷心中的目标更坚定了。

    高考填志愿对每个学生和家长来讲都是一个人生的选择。2000年,中山大学突然推出个奖励计划:全省前200名的学生每人奖励4万元奖学金。

    这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亲戚、朋友都劝说婷婷:

    “一个工人家庭供养一个大学生不容易呀,现在中大4万元奖学金够你四年大学生活了,你爸爸肩膀上的压力就没有那么大啦!”等。

    婷婷放学回来,手里拿着志愿表,委屈地对我说:

    “爸爸,你说怎样?我向你保证我可以拿800分回来。”

    看着女儿的表情,我心里痛呀。我说:

    “爸爸的责任爸爸扛,你的选择爸爸永远支持你。”

    等到北大的李靖老师到二中时,婷婷追着李老师问长问短地了解北大、认识北大。

    最后,她在志愿表上郑重地填上了自己多年的梦想——北京大学。

    事实上,在北大的四年里,她克服了种种预想到的与预想不到的困难。但因为是她自己的选择,所以她熬过来了,并且按着自己原定的人生规划,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尽管前面荆棘满路,但我相信什么也阻挡不了她前进的步伐。

5.沟通话题

沟通最经常的方式就是谈话、聊天。如果说把孩子当朋友,那么从学校到家庭、从国际到国内、从流行歌曲到社会现象都是可以聊天的话题。总之,沟通的内容应当是孩子感兴趣的话题。

 调查显示:以下沟通话题(内容)最能引起北大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共鸣(对孩子的帮助最大):

 与学校老师、同学相处中的各种事情。

 父母的成长经历和工作。

 课外知识(文学、历史、艺术、科学、日常生活常识等等)。

 家庭成员中的其他人(如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朋好友)。

 国内外时事政治与社会热点话题。

 公众人物(政治家、企业家、科学家、文体明星等成功人士或“反面典型”)。

四 亲子沟通法宝

1.积极倾听

倾听并不仅仅是“听孩子说话”,更重要的是一种认知和态度,也就是在孩子生气、哭泣、发脾气、吵闹或恐惧的时候,理解孩子的烦恼,给孩子提供一个情绪宣泄和心理康复的渠道,用倾听和安慰帮助孩子度过精神和感情上的困境,从而舒缓紧张和压力,增强自信心和自控力。

    一位北大学生家长说:

    孩子在读高一时,回家说对我说我喜欢上地理课,不喜欢上物理课。我的第一反应是:莫非孩子将来想选择学习文科吗?随后我深问了一句,为什么?孩子的回答是,物理本来是很有趣的一件事,可是给我上课的老师讲得非常乏味,每次上课我都要昏昏欲睡。这时我明白啦,并不是孩子没兴趣学习物理,而是对物理老师有消极的看法。

    于是我就引导孩子说,物理课是一回事,物理老师是另一回事。你最好和你的物理老师多聊一聊,听听他对物理的研究和见解,也许你会发现物理其实在你的老师那里也是很有趣味的一门课。孩子照做了,结果是孩子重新找回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并且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2.当顾问,不当领导

青春期的孩子特别敏感,所以父母说话时的语气就变得十分重要。如果父母开口就是下命令——“你应该……”(你应该用功学习,你应该收拾房间……),“你不能……”(你不能出去玩,你不能变发型……)就说明父母自视是孩子的领导,当领导说话,孩子只能接旨服从。青春期的孩子渴望被当成大人,受到尊重时才能与父母理性沟通。因此,“领导”型父母在亲子沟通上常会吃闭门羹。换一种语气就会有效多了:

“我建议你可以考虑……”(我建议你找个时间收拾房间……)“我建议你,……可能有……坏处。”(老妈提醒你,剪那个发型可能会让老师有意见……)这样如顾问般的开口方式,会让孩子感觉受到尊重,同时也能表达父母的关心之意,一举两得。因此,聪明的父母做顾问,而不是作领导,才能贴近孩子的内心。

北大学生案例

张颖,2000年8月以满分(900分)考上北京大学,是当年广东省的理科状元。获得北大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和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双学位。2004年8月,她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全额奖学金,攻读计算机博士学位。

“和女儿做朋友”——尊重孩子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女儿都24岁了,但在我们的眼里,她永远是个孩子。

18岁那年女儿考上北京大学,就一直远离我们,开始了独立的学习、生活。四年过后,女儿留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并获得全额奖学金,又开始了出国留学的学习、生活,离家更远更远了……

 颖颖是我们的独生女,在家里我们除了要当父母、老师以外,还有就是当朋友,和她一起游戏一起玩。

孩子读中学后,见识多了,思想也复杂了,对世事有了独立的见解。这个时期非常重要,怎样做到思想的沟通并与孩子推心置腹,是不容易的。

记得高中时,她迷上读小说,大部大部的书抱着看,连上厕所的时间都要利用,非常痴迷。此时离高考的时间越来越近了,妈妈怕她耽误学习,强烈反对,两人出现了很大的分歧。女儿认为妈妈不理解她,没办法和她沟通,因此闹得很僵。这时我就两边做工作,先让女儿谈出她的道理,肯定她正确的观点,再由妈妈先对自己的武断作检查,然后再表述自己的心意和想法,让女儿理解了妈妈的心思和关爱,矛盾化解了,从此母女间的沟通也就更紧密了。在家里,我们不会板起面孔像严厉的家长,张颖也不会像一个什么都要依附父母的“小鸟”,我们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关心,是父母与女儿的关系,也是知心朋友的关系。

2000年刚进入北京大学时,班级辅导员找到张颖,想要她担任班长,协助辅导员共同管理班级工作。她当时认为进了北大,同学们都是各省市的尖子生,学习竞争非常激烈,怕影响学习没有马上答应。但后来又觉得有所不妥,心里犹豫,就把“不愿干”的想法告诉了我们。

那次电话打了40多分钟。我们告诉她:

“珍惜北大的四年,集中精力抓学习是对的。但是当班干部也能使自己学到另一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组织、交往、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中学时担任班长的经历和在北大当班长状况也不同,领导一群优秀的同学,你就必须迫使自己更优秀。只要合理安排时间是不会耽误学习的,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为同学们服务也是值得的。如果大家都不干,那班级的管理工作谁做呢?”

 我们的支持使她坚定了决心,第二天就愉快地答应了系里和辅导员的要求,一干就是四年。以后她还主动参加系学生会的工作,并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现在回忆这段经历,她确实感到有很大的收获。

3.亲子沟通三部曲

当孩子出现一些让您不满意或不希望出现的行为时,您是否有过如下不恰当的表达:

1.仅表达自己的感受。如:你要气死我了!

2.将孩子的行为扩大,并加以自责。如:你总是这么不懂事!

3.对孩子的行为妄加判断、猜测。如:你是不想学习才这样做的吧!

您不妨参考下列的三个步骤向孩子表达感受:

第一步:描述自己觉得困扰、不安的行为。应注意的是:您只需描述孩子行为本身,不加任何职责和评论如“你昨天回来都11点了。”

第二步:陈述您对可能出现的后果的感受。直接表明您对此事的心理感受。如:“我很担心你出什么事。”

第三步:陈述您有这种感受的原因。例如“因为你以前都在九点前回家。”

通过上面“当……我觉得……因为……”这三个步骤能比较清晰地向孩子传达您的感受。如:您原本和孩子约定周末去看姥姥,但是孩子却失信了。您可以说:“本来我们已经计划周末去看姥姥,而你却临时改变主意,我很失望,因为我非常希望你和我一起去。”

4.批评也要技巧

批评孩子的行为,而非人格特质,也就是说他有些地方做错了,此时该批评的是他的行为,而不是他的人。比如不管什么事情都上纲上线,骂孩子“你这个笨蛋!”“你这不争气的人!”他就会认为,父母对他这个人有成见,既然已看我这个人不顺眼,那无论再怎么改变,父母还是会觉得碍眼,所以孩子也就自然而然地打消了改变的念头。

    孩子大了,很多时候都要面子,因此,最好不要在家长和孩子之外还有其他人在的场合批评孩子。在北大学生的家长中有超过90%的家长不会因为考虑自己的面子而伤害孩子的自尊。

现在我们看一个北大学生的故事,首先你设想一下,如果你的孩子上了高三还要背着你上网吧聊天玩游戏,你会怎样处理?现在我们看看这个北大学生的父母是怎样处理的。

这个北大新闻传播学院的女生来自浙江省,当年是绍兴市高考状元。她说:

我有一个最不好的生活习惯是高二那个阶段,因为家里的电脑父母不给接宽带,因此我就溜去网吧,连续几个周末吧。后来被父母发现了,有点担心。有一次,是高三开学前的一天晚上,我决定最后一次去玩QQ,没想到出了网吧之后,在网吧对面的饮料店看到了爸爸和妈妈,他们一起坐在那里,看着我。当时感觉,好怪又好感动,因此在高三期间也没再去过网吧。(父母的)这个做法,不浪费一点语言或者发生冲突,但对我起的效果真的很好。

5.澄清语意的沟通法

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对父母的意见有过多解读,因而造成不必要的情绪反弹。为了避免这样的误会,父母可以用一个很好的沟通方式,就是做语意上的澄清——“我的意思不是……,我的意思是……”

例如,可以如此说:“我的意思不是想管东管西,限制你的自由,我的意思是,我有些担心,你晚上不睡觉会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伤害。”又比如:“老爸、老妈的意思不是说你的朋友都不好,我们的意思是说,他们的想法也不见得都对,你可以有自己的判断。”

其实,孩子与父母对着干也是一种沟通,只不过效率极差,而且很危险,如果父母处理得不好,很容易导致与孩子的冷战,所以,与逆反期的孩子沟通颇有“技术含量”。以下沟通小技巧在日常生活中实用性极强,父母们有必要仔细体会,熟练掌握。

6.对孩子先说“是”

人际关系大师戴尔•卡耐基在剖析人性弱点时指出:人的思维有惯性,当你的思维朝某一方向倾斜时,就倾向于一直延续下去。巧妙地利用这一原理,有助于亲子之间的沟通。具体来说,和孩子谈话或讨论问题时,不要一开始就批评孩子或反驳孩子的意见,那样会将双方的观点对立起来,接下来你说什么孩子都可能说“不”。

相反,尝试先谈论一些你可以和孩子达成共识的话题,营造和谐愉快的谈话氛围,让孩子在温和的气氛中,从心理上接受你。一旦孩子从心理上接受了你,对你的观点就会认同和接受,在此基础上再逐渐过渡到双方可能存在分歧的话题。此时,由于前边的谈话氛围和心理定势做基础,孩子对与你有分歧的问题反应就不会太强烈,双方的沟通就容易进行下去。

7.化解孩子情绪

青春期孩子的每一个“非正常”表现的背后都会有一个正当的理由。他们是在宣泄心理或身体上的创伤所引起的负面情绪,也是在呼唤成年人的关注和帮助。如果父母出乎意料地接受了他的行为,平静地接受他的反抗情绪,孩子就会感觉一拳打到棉花上,使不出力,从而转变态度,心甘情愿地与父母沟通。

所以,当孩子有反常表现时,父母应当通过倾听、安抚给孩子化解孩子的情绪。

一个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女生说:

我心情不好的时候会冲母亲发脾气,有时实在心情糟透了,也会歇斯底里。她了解我的性子,所以总是默默地听着,等我平静之后问原因。她总是耐心地听我发各种牢骚,然后安慰我,叫我别着急,慢慢来。

虽然她在学习的技巧上并不曾给我什么帮助,但却很了解我的性情,在心理上给予我抚慰。

而她的母亲说:女儿性格比较温和,善解人意,所以我是很愿意与她聊天的。比如她会跟我讲些学校里的事情,还有她遇到的问题和困惑,都可以说出来。我也不是非得给她一个满意的解决方案才行。更多的时候,她只要倾诉出来就已经感觉舒服多了。

父母默默地听孩子讲述,可能让孩子的心情放松,感到父母对自己的信赖。但光靠这种方式是不够的,因为它很难对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因此,父母不妨(尤其是在对方讲话停顿时)用一些暗示,我们称它为“酬劳式反应”,让孩子知道事实上父母是在用心地听着。这种“酬劳式反应”包括身体的动作和口头语言。点头、身体前倾、微笑、皱眉以及其他身体动作,只要使用得当,就会让孩子知道父母确实在听。口头的暗示,如“怎么样”、“真的”、“我懂”等,也能表示父母愿意孩子继续讲下去。

8.避免长篇大论的说教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就准备捐款,他掏出了自己所有的钱。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就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仍在讲,于是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会使人极不耐烦或产生逆反心理。心理学上称为“超限效应”。

某个道理,孩子明明已经晓得,可是家长仍絮絮叨叨说个没完。从心理学上讲这种絮叨是一种重复刺激会在大脑皮层上产生保护性抑制。你越说孩子越听不进,甚至还会冲撞你。在孩子们看来,家长的“喋喋不休”和“不厌其烦”,是对他们的不尊重,不信任是侵犯了他们的心理领地,会使他们产生与父母对着干,拧着来的逆反心理。

温馨提示:

1 孩子生气时,父母要保持冷静.

孩子火冒三丈,父母可千万别跟着激动,否则接下来只会吵得不可开交。此时父母的最高行为指导原则是:他(孩子)越火,我(父母)越冷。因为父母一旦以怒制怒,孩子就更有理由相信,他的愤怒是理所当然的:暴躁的爸妈谁受得了?既然老爸老妈态度恶劣,他也没必要和颜悦色地回应。此外,情绪具有感染力,当父母保持冷静,这种情绪安定的氛围也会逐渐对孩子起到正面作用,有助孩子恢复平和之心境。

2 当孩子分享心事时,不作出早就了解的模样

青春期孩子常常觉得自己的感受是独特而唯一的,所以当大人一眼就看穿他们的行为动机的时候,孩子就会觉得无趣而不爽。比如,孩子回来告诉家长,班里有个男孩子,每天中午吃饭的时候,他都在低头读书,自己从不吃午餐。问他,他总说自己不饿。直到有一天,老师对大家说,这个同学家里很穷……孩子好像有了天大的发现,语带惊奇地说:“爸,原来是这个原因呢!”而此时爸爸却说:“这还用问吗,当然是这样啊。”如此“想当然”的反应,会让孩子觉得被浇了一头冷水,和父母交流很没趣。

3.别让孩子做父母的“夹心饼”

爸爸过生日,妈妈对孩子说:“你爸爸这个人从来不管家,你还给他弄什么礼物,从小到大他管过你吗?是送你上学了还是给你做饭了?”父亲反过来也对孩子说:“你妈这个人真是唠叨,一点素质也没有。”

……

作为父母,您想过孩子听完会是什么感觉吗?尤其对那些少不更事的敏感孩子,听到的不是妈妈“控诉”爸爸,就是爸爸“反感”妈妈,真的会是一种伤害!

其实父母之间或许并没有原则性的矛盾,但两人就是习惯于在孩子面前互相指责。这易让孩子感到被两种力量牵扯,或心理烦躁,或没有安全感。

因此,夫妻之间切忌当着孩子的面互相指责,更不要把孩子夹在两人的矛盾中。孩子的爱不是一盆水,倒给了爸爸,妈妈便没有了。对于孩子来说,爸爸妈妈一样亲。


您是否也想过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给孩子呢?最好我们向一位名人取取经。梁继璋是香港著名电台节目主持人,也是一位心理学导师。根据自己生活中的经验教训,他将悟出的道理,以较直白的言词给孩子写了备忘录。现摘录片断,您可借鉴:

1.没有人是不可代替的,没有东西是必须拥有的。看透了这一点,将来你身边的人不再要你,或许失去了世间上最爱的一切时,也应该明白,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2.生命是短暂的,也许你今日还在浪费生命,明日却发觉生命将远离你了。因此,愈早懂得珍惜生命,你享受生命的日子就愈多。与其盼望长寿,倒不如早点享受生命。

3.我不会要求你供养我下半辈子,同样,我也不会供养你的下半辈子。当你长大到可以独立的时候,我的责任就已经完结。以后,你要坐巴士还是奔驰,吃鱼翅还是粉丝,都要自己负责。

4.我买了十几二十年六合彩,还是一穷二白,连三奖也没有中过。这说明人要发达,还是要努力工作才可以,世界上并没有免费午餐。

5.亲人只有一次的缘份,无论这辈子我和你会相处多久,也请好好珍惜共聚的时光,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